【科研速递】JCIS-氢电能源材料创新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》上发表论文

发布时间:2025-04-08浏览次数:10


迄今为止,大多数Pt基催化剂在碱性氢氧化反应(HOR)中都面临着CO中毒问题,导致催化剂性能快速衰减。为了解决这一挑战,齐鲁工业大学(山东省科学院)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氢电能源材料创新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Pt单原子催化剂(PtSAMo2C-NC),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显著增强了催化剂的CO耐受性与电催化性能。这项研究为开发高效、稳定且抗CO中毒的HOR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Pt基催化剂因其优异的氢氧化反应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领域。然而,在实际运行中,由于氢气中不可避免地存在ppm级别的CO杂质,Pt位点容易被CO毒化,导致活性显著下降。同时,Pt与传统碳载体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容易引发载体腐蚀,进一步降低催化剂的稳定性。尽管通过掺杂、合金化以及结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tCO毒化,但在实际工况下仍难以实现长效稳定的催化性能。

为此,研究团队采用金属有机框架(MOF)衍生策略,通过高温热解在Mo2C纳米颗粒表面锚定Pt单原子,并将其嵌入氮掺杂多孔碳基体中。该催化剂通过以下几方面显著增强了CO耐受性和催化稳定性

分子捕获效应

Mo2C作为载体,表现出比Pt更强的CO吸附能力。在反应过程中,Mo2C优先捕获CO分子,从而保护Pt活性位点免受CO毒化,有效提高催化剂在CO环境下的稳定性。

空心蛋黄-蛋壳结构

通过ZnMo在高温热解过程中的成分扩散差异,催化剂形成了独特的空心蛋黄-蛋壳(yolk-shell)结构。这种结构显著增强了材料的电子传输能力和电化学稳定性,有效提升了催化剂在高电流密度下的稳定性。

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MOF衍生Mo2C的催化剂设计策略,通过引入具有强CO吸附能力的载体,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CO耐受性与电催化稳定性。这一设计思路为开发新一代高效、稳定且耐CO毒化的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指导,有望在氢燃料电池及其他能源转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。

 

HOR相关测试

实验数据显示,在50 mVvs. RHE)电位下,PtSAMo2C-NC的质量归一化活性高达2.15 A/mg Pt,是商业40% Pt/C催化剂的18倍。此外,在CO环境下,该催化剂表现出卓越的抗毒化能力,有效延长了催化剂寿命。

 

DFT机理研究

密度泛函理论(DFT)计算结果表明,Mo2CPt之间的强电子相互作用显著降低了Pt的电子密度,并使Ptd带中心远离费米能级。这一效应减弱了PtCO的吸附强度,同时优化了Pt位点对HOH的吸附能,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HOR性能。

上述成果以Enhancing CO Tolerance via Molecular Trapping Effect: Single-Atom Pt Anchored on Mo2C for Efficient Alkaline Hydrogen Oxidation Reaction为题,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IF: 9.4)上。齐鲁工业大学(山东省科学院)材料学部2023级硕士研究生杨晓坤为文章的第一作者,闫理停副教授和赵学波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。

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、济南市“新高校20、齐鲁工业大学(山东省科学院)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等项目支持。

 
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cis.2025.137489